田杰棠:哈佛转型:走出象牙塔拥抱创新创业

2016-05-16 17:58:59BY:guoyan
【字体: 打印

笔者来波士顿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理念和精神差异。

哈佛的理念集中体现在校徽上,就是追求真理;而MIT则更加注重实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知行合一,甚至被网友戏称为“宇宙第一技校”。因此,一直以来,如果从学校的技术转移和成果商业化绩效来看,哈佛是大大落后于MIT的。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有一项研究曾经对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绩效做过评价和排名,斯坦福大学和MIT名列前茅,而哈佛仅排到第18名,落后于一些研究能力远远不及哈佛的高校。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哈佛又是最能“制造”富豪的美国高校之一。2013年,由欧洲《Spear's》杂志和全球财富研究机构“财富观察”共同推出了一份“百万富翁生产工厂”全球大学排名榜,其中名列前两名的是哈佛大学和哈佛大学商学院。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就曾经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他的微软王国已经统治了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多年,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个创业天才是扎克伯格,他的“脸书”(Facebook)已经成为美国人日常所不可或缺的社交平台。这二位创富明星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拿到毕业证就辍学了。

这个现象其实也折射出哈佛在鼓励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方面的一个窘境:尽管从这里走出了一些创业明星,但是那更多属于个人行为,而不是源自哈佛的理念和学校的大力推动。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不屑于过多地涉及商业化。而且,哈佛的一大重要经济来源是捐赠,每年获得的捐赠收入大幅超过了技术转移收入,这一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哈佛的教授们可以专心从事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

不过,这一情况自本世纪初以来已经发生了一些趋势性转变。这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趋缓、贸易逆差增长迅速的大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美国需要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培育更多的增长动力。2001年,刚刚卸任美国财政部部长的劳伦斯·萨默斯担任了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在他任职后的几年中,来自政府的研究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增长缓慢,这使他决定推动哈佛的技术转移和成果商业化工作。2005年,在他提议下,哈佛大学在原来医学院和艺术科学学院两个院级技术许可中心的基础上,合并扩充后组建了哈佛大学技术开发办公室(OTD),并请来了之前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主管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的艾萨克·柯尔伯格(IsaacKohlberg)来担任OTD的主任,还任命他为学校的副教务长。为了弥合科学与商业化之间的工程技术鸿沟,哈佛又于2007年创建了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努力扩展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类学科教育,为创新创业打造学科基础。

到目前为止,柯尔伯格已经在哈佛OTD任职十余年,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渐搭建起科学基础研究和成果商业化之间的一座桥梁,使哈佛的教授们可以在安心追求真理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商业化,并且获得不菲的收益。而且,学校和学院也在技术商业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在柯尔伯格的领导下,OTD先后建立了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两个加速器(Accelerator)项目,在这两个重点领域推动研究成果的商业化。

哈佛的教授和学生们如果认为自己的某一项研究成果具备商业价值,他们可以在OTD的网页上直接提交自己的想法。OTD会有专业人员来审阅这些初步的想法,并对其是否具有商业化潜力进行鉴定,认为有希望的项目再交给加速器顾问委员会,由他们会同来自企业界和风险投资界的专业人士一起进行项目评估,最终筛选出一批项目。这些项目中,既有专利特许交易项目,也有适合创业的项目,还有一些是适合由企业出资来继续支持研究开发的合同项目。多年来,OTD先后接到来自哈佛教师和学生的近3000个创意,成功帮助他们获得了540多项美国专利,产生了80多家创业公司,促成了300多项专利交易,并且获得了来自企业资助的2.53亿美元研究资助。

在OTD的推动下,哈佛大学还决定在商学院南侧的奥斯顿地区建立一个类似于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的新园区。最先建成的是2011年正式开放的哈佛创新实验室(ilab),其主要使命是激励学生创新创业。ilab提出了“一个哈佛”(OneHarvard)的理念:号召哈佛的创新创业活动从 “各自为战”向“合作创新”转变,提倡不同学院之间发挥各自的特长来进行合作,并广泛利用哈佛校友的资金和经验优势,共同打造创新企业。在技术研究方面,ilab也更加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以实现满足人类需求的新产品组合。为了获得亲身感受,笔者专门探访了ilab。在一层的大厅里,创业企业的名字和标识挂在一进门左侧的墙上,大厅里各个柱子上写满了来自创业者的豪言壮语和奇思妙想,创业的学生们在散布在不同位置的桌椅上或沉思或讨论,开放使用的各个小会议室里都在激发创业的灵感。大厅中间的背板上贴着2016年校长和院长30万美元创业奖金获得者的照片,还有几个空白处等着新的申请者去填补。另有一面墙专门用来张贴广告,都是创业者寻求投资人、共同创始人、首席技术官等合作伙伴的信息。说不定若干年后这里就会产生另一位盖茨或者小扎。

由于ilab空间不大,容纳不下太多创业企业,2014年哈佛商学院又在ilab一路之隔的对面建立了一个哈佛启动实验室(LaunchLab),为学生创业提供初始的办公和交流场所。这里每张办公桌每月的租金只需要300美金,在寸土寸金的波士顿属于非常便宜的价格,但是申请人要经过专业人士的严格筛选,真正有商业前景的高质量创业项目才能进入这个实验室。

旁边还将再建一座生命科学实验室(LifeLab),专门招纳生命科学领域的创业企业。2016年3月,现任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宣布任命具备30多年房地产开发经验的史蒂文·费斯勒为学校房地产部门负责人,并负责在奥斯陆园区建设一个“研究校区”(Researchcampus),作为实现产学研结合和创新创业的中心地带。

既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也要有一流的成果转化,这是哈佛大学近十年来不断推动创新创业的目标,其实也是美国经济在未来能否继续引领全球的希望所在。虽然对一所拥有三百多年追求真理历程的大学来说,这一转型并不那么容易。但我们相信,哈佛的不懈努力必将会产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