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增长速度符合转型期的内在逻辑

2016-04-28 17:54:49BY:guoyan
【字体: 打印

应当以“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导向,更加关注失业率指标,通过“双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像一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情形。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同比增长6.7%;1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投资、PMI等相关数据;12日IMF公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的话说就是,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结构优化、亮点纷呈、好于预期。

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相呼应,主要工业品产品及其市场价格也明显走高。如3月份,粗钢产量7065万吨,钢材产品9923万吨,创单月钢材产量历史新高;4月14日一天废钢价格上涨了140元/吨,上涨幅度明显超出市场预期。行业人士反映,这样的涨幅2015年是没有过的,一些企业前三个月利润甚至超过2015年。

相对而言,一季度6.7%的增速比2015年一季度和四季度都略低,但位于6.5%-7%的合理区间。转型期,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探底仍在过程之中,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新的增长点等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体现在微观经济行为上,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就业岗位的转变等,需要一个较长的趋稳时间,这本身就是转型期的内在逻辑。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得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同判断很正常,毕竟分析工具不同、选用参数不同,每个人掌握的情况也不同。

顺应转型期的内在逻辑和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势,本文提出一些思考。

其一,更加重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事实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并非完全由GDP增长速度决定。管理者和经济学家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要求,即“十三五”期间GDP增长速度应在6.5%-7%,总希望实际增长速度是上限高于下限。但居民的收入提高和获得感的更多并不是GDP所能完全反映的。例如,城市居民出行旅游的人迅速增加,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增加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并不能准确反映在当地GDP增长上;即旅游是富民工程,旅游目的地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不与GDP增长直接相关。

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经济新常态、居民消费升级等实际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不是不需要投资了,而要将投资重点调整到新的需求上,使产品和公共服务与需求变化相适应。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投资重点调整创造了可能。在新形势下,政府投资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压缩不必要投资、及时调整补贴政策等,十分重要。

其三,加强改革措施的落实。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以及对“双创”、营改增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必然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带来影响。因此,应当以“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导向,更加关注失业率指标,通过“双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像一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情形。增加就业人员基础工资性收入,因为资产性收入会进一步扩大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差距,陷入“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恶性循环。对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国家有关部门应借助互联网+思维,加强供需平衡预测、从食品到餐桌的衔接等,毕竟农产品过剩卖不出去和短缺均会带来大量浪费。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新的供给满足变化了的需求,使当前的投资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促进经济尽快迈入新常态,使全体人民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