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大不易

2014-07-01 14:18:34BY:guoyan
【字体: 打印

“李克强经济学”一段时间以来成为舆论热点,坊间对于谁最早提出“李克强经济学”的说法不一,但对政府宏观政策做出归纳,并发明英文词汇的当是北大教授黄益平博士。这位前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将“李克强经济学”称之为Likonomics,其总结出的三大内容包括无大规模刺激计划、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

现实版的“李克强经济学”应该包括这三大内容,但只有这三个内容显然远远不能描述中国政治家的经济政策理念。“总理经济学”不仅包涵丰富经济内涵,其背后更具有强烈的政治逻辑。

李克强提出“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宏观调控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可以解释为,“调结构”和“促改革”都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进行,当经济运行触及政府设定的上下限,政府还是要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

所言 “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从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看,“调结构”和“促改革”势在必行,但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做到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调结构”的目标相协调。无论政治制度有何差异,执政党都要优先考虑经济稳定,这在中国当下似乎更为重要。政府对宏观经济设定的“上下限”,虽着眼经济内容,实际包涵政治考量。上限防通胀,既是担心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后果引发社会动荡,也担心通胀预期走高会再度刺激房价上涨,最终导致无法控制的泡沫破裂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冲击。而下限稳增长、保就业,也涉及两个方面,其中保就业与防通胀一样,着眼点都是防止社会出现动乱。

尽管中共中央强调放弃唯GDP论英雄的思路,但话说回来,要想论英雄,还得看GDP。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GDP总量翻一番目标。这是中共全会确定的政治目标,必须完成。按照经济学的“七二法则”,要想在十年完成经济总量翻番,那么年均增长速度就要达到7.2%,因而确保十年内GDP平均增速达到7.2%,就是一个硬杠杠,就是讲政治。即便“调结构”和“促改革”,也要以保持一定经济增速为条件。

实际情况是,2011年和2012年GDP增速分别为9.3%和7.8%,前两年较高增速提高了经济总量基数,使得后八年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即可实现十年翻番任务。而中央政府仍然强调今年增长7.5%,显然是要为后期可能出现更坏情况做好准备,也就是能往前赶就往前赶。

宏观调控设定“上下限”,使得“李克强经济学”依然保持了政治经济学特色,就是以完成党的经济任务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当然,政府的美好愿望是通过改革释放红利,让改革也能够支持稳增长。从这点看,政治家的想法与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判断相吻合。中国经济现实是,长期依靠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恶果开始逐渐显现,去杠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中国经济必须经历去杠杆、去产能和去管制的过程。如果说,去杠杆要小心谨慎,担心刺破泡沫无法收拾局面,去产能可能带来银行坏账和结构性失业,那么去管制则是政府大有可为之处。毫无疑问,减少政府行政审批权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是刺激民间投资的有效方法。不过,如果不同时伴以国有企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单纯的“去管制”也未必能够达到增加供给的目的。(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4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32.8jsiqB&id=36145514862&rn=cabcd767b99307a435012df675f59e65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