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不在堪萨斯”

2014-07-01 11:04:07BY:guoyan
【字体: 打印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曾在2004年说:“我认为,货币政策的改进措施可能已经成为‘大缓和’的重要推手。当然,相关措施肯定不是唯一的驱动因素。我还得专门强调一点,我并不认为近20年宏观经济波动性有所减弱纯粹靠的是运气,这样的观点其他人也提出过的。当然,好运气在此期间肯定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过去发生的事情似乎发生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即使是近期我们刚刚经历的事情,也似乎发生在一个陌生的国度。2007年8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导致高收入国家的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并让欧元区国家陷入了混乱。这些国家当时的状态令足智多谋而又消息灵通的政策制定者们大跌眼镜,而本·伯南克就是政策制定者之一。他曾以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大缓和”为题做过一次著名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了另一个世界的设想。在这个世界中,没有经济危机和经济低迷,只有经济稳定,而这种稳定是良好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改进后的货币政策不仅可能大大减少通货膨胀的波动性(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争议),还可能大大减少经济产出的波动性。”

现在看来,上述言论实在是谬之千里。作为政策制定机构,美联储未能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式,因为它根本没有很好地意识到金融风险的存在;而它没有很好地意识到金融风险的存在,也恰恰是因为它未能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式。然而,以上未能预见的混乱状况,不仅仅标志着几年前相关国家政策取向的彻底失败,还改变了整个世界。下面我列出了这次混乱的十大特点。

一、经济形势转变

我们首先介绍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如今世界经济变化之大,已经超出了6年前大多数人的想象。所有重要的高收入国家的经济产出增速都大幅下降,经济增长率也比之前的预期值低了很多。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等大国的经济活动水平至今都没能达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峰值。人们担心类似日本曾经遭受的长期经济低迷的状况会在多个高收入国家出现,而这种担心的根据显得越来越真实。或许这些国家的境遇会比日本还惨。不过总体而言,目前的状况还没有那么糟糕。

与此同时,大多数新兴国家的经济已经复苏。它们采取的措施与以往相同,那就是通过刺激内需来弥补外需不足。毋庸置疑,此类措施在短期内是较为有效的,对中国而言更为有效。然而,此类措施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后遗症,那就是低质量投资、资产价格泡沫和坏账。因此,此类措施是不可复制的,可能也是不可持续之举。况且,新兴国家也不能像危机爆发前那样,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和积聚外汇储备等老战略了,尽管这些战略曾经大获成功。因为高收入国家的消费需求一蹶不振,所以这些老战略现在已经行不通了。总而言之,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严峻的现实挑战。

正是这次危机加速了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的转变,而这一转变进程早已开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2007年至2011年,高收入国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整体增长了1.1%,其中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0.8%,欧元区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了0.7%。与此同时,新兴国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提升了25%,其中印度和中国分别实现了34%和45%的增幅。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国家的相对经济比重这么快就发生了转变,这可是前所未有的。现在,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的经济总量最快将在2015年左右跃居世界首位;以市场价格衡量,中国的经济总量最快将在21世纪20年代初期跃居世界首位。这场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的深刻变革。此外,大规模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相对经济实力的深刻变革,这两种现象在20世纪30年代时也曾出现。当时应对危机的措施之所以徒劳无功,与这两种现象的同时存在有很大关系。(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2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6.4xV1u2&id=18442757561&rn=e9a6feddbae6148ab24c5cdbeaad1df9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