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十大典型问题

2014-10-31 10:59:53BY:guoyan
【字体: 打印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升速度保持在1.3个百分点左右,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2011年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当,虽然仍低于中上收入和高收入国家60.6%和80.7%的水平,但已远高于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28.0%和38.7%的城镇化水平。

因此,当前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不在于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和水平,而是要着力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对于城镇化的研究也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如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从城镇化的动力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不够,部分城市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从城镇化的结构看,规模层次不合理,空间布局与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功能定位趋同;从城镇化的成果分享看,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从城镇化的支撑条件看,资源利用粗放,环境压力加大,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等问题突出;从影响城镇化的体制机制看,中央地方关系不顺畅,行政区划设置不够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

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在正确认识城镇化内涵和作用的前提下,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空间布局、公共产品供给、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认真分析研究影响城镇化质量提高的突出矛盾和典型问题,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深入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本文紧密围绕如何解决我国城镇化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通过对影响城镇化质量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已有的成果,选取了如下十大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如何准确把握全球城镇化的新趋势和新理念;如何科学认识和衡量我国的真实城镇化水平;如何全面理解和度量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有序推进城市转型和产业发展;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城镇体系;如何促进不同规模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发展;如何提高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有效性;如何理顺中央地方关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如何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城镇资源配置效率;如何实现城镇绿色、低碳发展。当然,与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关的问题远远超过上述范围,之所以未纳入到本文,一方面是现有相关研究已比较全面深入,例如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有些问题目前还不具备相关的研究条件和基础,例如对于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方案的讨论。

一、城镇化水平与质量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到达重要节点,但对中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质疑却很多。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不仅关乎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判断,还涉及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城市空间布局、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选择。

在对现行城镇化率指标进行拓展和分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加权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质量。城镇常住人口是由非均质的若干群体构成的,不同人群的“城镇化程度”是不一致的。如果我们能为不同群体赋予不同的权重,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计算出“加权城镇化率”(Σpi×Ni/全国总人口,Ni代表城镇常住居民中不同的群体,pi代表该群体的权重)。我们分别从“公共服务”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视角,为城镇常住人口“赋权”,并计算出两类加权城镇化率以及城镇化质量指数。结果表明,我国加权城镇化率比统计局公布的低了约8~11个百分点,在未来城镇人口数量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能提高真实的城镇化水平。

我们进一步对城与镇的人口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城区对城镇化贡献率达60.3%,镇区的贡献率为39.7%;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城镇化率”和“城市对城镇化贡献率”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对此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发达地区城区的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对外来人口的容纳能力强;而落后地区城区功能的发育不足,尚不具备较大的容纳人口的能力。二是城镇化是分阶段的,农村转移人口先大量聚集于镇区,经过技能提升、生活习惯适应后,大批人口再迁徙到城区尤其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发达地区的城区。(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2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6.4xV1u2&id=18442757561&rn=e9a6feddbae6148ab24c5cdbeaad1df9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