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校智库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015-01-26 15:58:23BY:guoyan
【字体: 打印

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亚洲理工学院—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联合理学硕士,德国维藤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政策博士后。曾任世界银行中国经济研究部经济学家,法国兴业证券亚洲公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美国Double Bridge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已独立出版著作10多部,其中部分代表作曾获1988年和1989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1989年获“纪念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1995年和2007年两次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7 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9 年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在全球智库体系中,高校智库是一支重要力量,具有其独特性。一般而言,高校里的教授都受过好的教育,研究问题有深度,加上大学里具有相对比较自由的环境,学者们看问题比较中立。此外,大学里每天都有大量的研讨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不断地交流、研讨、分析、比较,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具有比较好的国际视角,也具有相对长期的战略价值。因此,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高校智库一直以来都对政府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少教授还成为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譬如说美国的赖斯、萨默斯、伯南克就是广为人知的例子。但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智库机构与政府的研究机构、各级社科院等相比较,目前不仅没有优势,而且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那么,在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高校能否发挥好其作为智库力量的独特作用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为高校智库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一,政府对于那些与国家发展相关的基础数据,应尽可能地与社会分享,尽可能地向社会公开,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这些基础信息不公开,高校智库所具有的研究和分析优势就发挥不出来,或者成本会上升。信息公开还十分有利于社会公众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现在的状况是,政府的信息不但不向非政府部门充分公开,政府部门之间也缺乏充分的共享性。因此我们倡导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将一些基本信息向社会公开。(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6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b.w4011-2880254205.35.oX5Qa6&id=43418431431&rn=b0bf95825d24388efaadf8f5104761c6&abbucket=19购买正版图书)